“格物”“致知”“诚意”“正心”

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   2024-03-08

  本文主要讲述了如何正心和去恶念的方法。文章强调了心是身之主宰,心是事事物物的源泉,因此正心是必要的。阳明先生认为,正心需要从心之发动处着力,即在意念发动时便去恶念,并且需要持续不断。此外,文章还提到了“格物致知”和“诚意”的功夫,强调了观照念头的重要性。文章最后提到了阳明先生的《三箴》以鞭策自己长存戒惧之心。


  上周日有读者留言问“念如何正?”

  确实,我们都有一颗向上、向善、想要成长、想要进取的心,但是一遇到事情,好的、不好的念头都会冒出来。那,如何将跑偏了的念头扶正?如何去掉不好的念头?

  阳明先生在对弟子黄以方的问答中,讲到了《大学》中的“格物”“致知”“诚意”“正心”。也许能给我们以启发。

  

01

  阳明先生说:“我解‘格’作‘正’字义,‘物’作‘事’字义。《大学》之所谓‘身’,即耳、目、口、鼻、四肢是也。欲‘修身’,便是要目非礼勿视,耳非礼勿听,口非礼勿言,四肢非礼勿动。要修这个身,身上如何用得功夫?心者,身之主宰,目虽视,而所以视者心也;耳虽听,而所以听者心也;口与四肢虽言、动,而所以言、动者心也。故欲‘修身’在于体当自家心体,常令廓然大公,无有些子不正处。主宰一正,则发窍于目,自无非礼之视;发窍于耳,自无非礼之听;发窍于口与四肢,自无非礼之言、动。此便是‘修身在正其心’。”

  在阳明先生看来,心是身之主宰,心是事事物物的源泉。给我们耳目口鼻四肢下命令的是我们的这颗心。这颗心如果总是能心地开阔大公无私,没有一点儿不正的,那我们的言行举止自然没有不正的。《大学》讲的“修身在正其心”,心正则念正,念正则事正。


202311120654494297 (1).jpg

  

02

  心如何才能正呢?

  阳明先生又接着说:“然‘至善’者,心之本体也,心之本体那有不善?如今要正心,本体上何处用得功?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着力也。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,故须就此处着力,便是在‘诚意’。如一念发在好善上,便实实落落去好善;一念发在恶恶上,便实实落落去恶恶。意之所发,既无不诚,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?故欲正其心在‘诚意’。功夫到‘诚意’,始有着落处。

  然‘诚意’之本,又在于‘致知’也。所谓‘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’者,此正是吾心良知处。然知得善,却不依这个良知便做去;知得不善,却不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,则这个良知便遮蔽了,是不能‘致知’也。吾心良知既不得扩充到底,则善虽知好,不能着实好了;恶虽知恶,不能着实恶了,如何得‘意诚’?故‘致知’者,‘意诚’之本也。”

  阳明先生《四句教》中说“无善无恶心之体”,心之本体是“无善无恶”的,是“至善”,是我们的良知本体。阳明先生讲“良知即天理”“天地万物一体之仁”,这颗心如果全是良知发用,那就没有你我之分。这个境界是很高的,好在,我们可以用“诚意”功夫去逐渐达到。

  怎么用“诚意”功夫呢?

  在“心之发动处”用“诚意”的功夫。“心之发动处”,就是我们的念头起来的时候。生起的念头,真的有好有坏,但是,我们的良知知道哪是好、哪是恶,如果我们依着良知做判断,直接好善恶恶,那我们的心没有不正的。


03

  看上去,“无善无恶”的层面大家很难够得到,“诚意”的功夫也很难落地,但阳明先生说,“格物致知”是不脱离实际的。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事情上,在我们的每一个当下观照自己的念头,扶正跑偏的念头,去掉不好的念头。

  “然亦不是悬空的‘致知’,‘致知’在实事上格。如意在于为善,便就这件事上去为;意在于去恶,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。去恶,固是‘格不正以归于正’;为善,则不善正了,亦是‘格不正以归于正’也。如此,则吾心良知无私欲蔽了,得以致其极,而意之所发,好善、去恶,无有不诚矣。‘诚意’功夫实下手处在‘格物’也。若如此‘格物’,人人便做得。‘人皆可以为尧、舜’,正在此也。”

  曾经有一个跟随阳明先生学习的属官,对阳明先生说,先生,我整天处理官司讼狱的事情很繁重,而且很难,没办法去练功夫。

  阳明先生说,练功夫就是在你处理的官司讼狱上练,这才是“真格物”。比如,你不能因为对方言语举止对你不够礼貌,就生怒心;也不能因为对方说得好听,就生喜心;不能因为不喜欢对方的嘱托,就想办法惩治;不能因为对方好意相求,就违心断案……这么多心的背后,都有很多不好的念头,也就是“私心”。只有自己知道,所以只有不断地“省察克治”,生怕这颗心有一点点偏倚,不能公断是非。这就是“格物致知”,也是“诚意”的功夫。

  就像阳明先生提醒的这位属官一样,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可以这样提起一颗观照的心,去看自己的念头,去掉自己不好的念头。

  阳明先生说,我们的良知就像一面镜子,无善无恶,没有美丑之分。美的,在镜子面前自然照出美;丑的,在镜子面前自然照出丑。不管美的还是丑的,过而不留,镜子上不会留下一丝一毫。所以,不管是好念头还是不好的念头,都可以用良知照上一照。


202311120655294272 (1).jpg

  04

  有人会说,有的时候自己真的是没有观照,或者,有的时候有观照,有的时候又失掉了观照,一下子就掉下去了。感觉自己很难时时刻刻正心,让念头定在良知上。

 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后,四十五岁依然写下《三箴》鞭策自己,告诫自己要长存戒惧之心。

  蘧伯玉,是孔子的好朋友,深受孔子敬重。他一生都在不断反省自己,力求减少过错。在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中记载:“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。”

  即使是蘧伯玉、阳明先生这样的人,还要这样持续下功夫。我们可以先朝向那个方向,坚持下来,循序渐进,自然能有收获。就好像是驱车在康庄大道上,也许开起来不那么平顺,也会走走停停,那是因为还不熟悉,但是已经上道,那就不会偏到别的地方去。


  学习心得

  1.关注内心:文章强调了正心的重要性,提示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,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的念头。通过培养正念,我们可以塑造积极的心态和行为。

  2.持续反省:文章中提到蘧伯玉在年过半百时仍然反省自己过去的错误,这启示我们要时刻保持自我反思的态度,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。通过反省,我们可以不断成长并避免重蹈覆辙。

  3.善待他人:文章中强调了良知的重要性,提示我们要善待他人,用善念对待周围的人和事。通过传播正能量,我们可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,并为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。

  4.保持警觉:文章提到“一念发动不能无不善”,提示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,不要让不良的念头支配我们的行为。同时,我们也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并通过努力不断改进。

  5.知行合一:文章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,提示我们要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,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。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,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价值。

  6.培养正念:文章中提到良知就像一面镜子,无善无恶,没有美丑之分。这启示我们要培养正念,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。通过培养正念,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,并为自己的人生注入更多的正能量。



责任编辑:凌风



润泽园官网版权及免责声明

本网站的所有内容,如未特殊说明,其版权均由北京润泽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(简称“润泽园”)享有。未经润泽园书面授权,不得擅自转载、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、发表。 本网站可能出于传递信息目的转载其他作者内容,该等转载行为不代表本网站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。 如有任何疑问,请通过“联系我们”版块注明的电话或邮箱向我们反馈。真诚欢迎来自您的建议和反馈!
更多动态

润泽园官网版权及免责声明

本网站的所有内容,如未特殊说明,其版权均由北京润泽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(简称“润泽园”)享有。未经润泽园书面授权,不得擅自转载、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、发表。 本网站可能出于传递信息目的转载其他作者内容,该等转载行为不代表本网站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。 如有任何疑问,请通过“联系我们”版块注明的电话或邮箱向我们反馈。真诚欢迎来自您的建议和反馈!
关闭

快速登录/注册

请输入正确手机号
获取验证码
请输入正确验证码
我同意并愿意遵守《隐私政策》《服务协议》 请认真阅读并勾选
确定要退出当前账号吗?
您可前往设置用户名称